日期:2025-09-07 05:45:06
日期:2025-09-07 05:45:06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不太明白,可燃冰实现全面商业化运营这件事,对我们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战略意义到底有多么重大。
它并不仅仅是作为石油、煤炭这类传统化石能源的一种补充,而是彻底的替代品。也就是说,一旦可燃冰得以广泛应用,石油和煤炭就会逐渐被淘汰。
未来,全球除了核能以及水力、光伏等自然能源之外,最主流的能源类型很可能只剩下可燃冰。而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可燃冰商业化的两大关键技术,即深海环境下的安全开采和高效转化,这意味着我国将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导地位并非仅仅依赖于我国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从而通过资源优势形成垄断。相反,它是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全面控制之上。即便其他国家也拥有可燃冰资源,未来在开采和应用上仍然需要依赖我国的技术支持。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60立方米的天然气,而我国燃气发电的平均成本,大概是每度电消耗0.22立方米天然气,因此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就能够发727度电,而全球已探明的可燃冰储备量是多少呢?两亿亿立方米,再乘以每立方米727度发电效率,那么全球可燃冰的储备能够发出1454亿亿度电。而去年全球总发电量只有32万亿度,换句话说,如果把现目前全球已探明的可燃冰都转化为燃气拿去发电,足够人类使用45万年。即便今后每年的用电量再增长成千上百倍,那也能用上好几万年。
除了现有的资源储备,足以支持人类在不依赖化石能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数万年的快速发展,可燃冰必将替代石油和煤炭,这背后还包含环境方面的考量。过去网络上时常争论化石能源是否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影响,但近几年这个话题已经很少被提及,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全球已有197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特别是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国的中国,计划在2060年之前完成零碳排放的目标,这充分表明化石能源确实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影响。
这一转变反映了全球在环保议题上的共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减少碳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而替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因此,无论是从资源储备还是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可燃冰等新能源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全球共同努力推进碳中和,不仅印证了化石能源对气候的影响,也为未来的能源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2年全球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8亿吨,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煤炭和石油贡献了77%的排放量,这些排放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目前的420ppm以上,成为过去80万年来最高水平。而煤炭是其中最具破坏性的能源,每产生单位能量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比天然气高出60%以上。全球每年燃烧煤炭产生超过150亿吨CO2,火电是最大单一排放源。另外石油在开采和加工过程还会伴生甲烷泄漏,这种气体的温室效应在百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28倍。
根据IPCC最新的研究结论,化石能源的持续消耗及其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促使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之前上升了大约1.1摄氏度。如果继续维持当前的排放趋势,到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可能增加超过3摄氏度,这将促使极端气候现象更为频繁地发生。相信大家已经有所察觉,自2022年以来,几乎每年夏季的气象报告都会提到同一个观点:这一年成为了史上最炎热的夏季。这正是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每年高温纪录不断被刷新,极端热浪逐渐常态化。
因此,当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已不再是一个资源是否充足的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在这颗星球上持续生存的根本问题。相比之下,可燃冰的使用虽然同样会释放二氧化碳,但其排放量相较于煤炭减少约40%,与石油相比也降低了20%左右。
此外,由于它基本不会生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造成空气污染的成分,再结合现代化的污染控制技术,我们有望在大规模利用可燃冰的过程中实现近乎零碳排放的目标。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可燃冰迟早要替代化石燃料成为主流能源,那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中国凭什么靠它崛起,成为下一个能源界的“大佬”。先得搞清楚一件事:为什么美西方能在石油上这么牛?为什么他们能牢牢掌控石油的话语权,甚至连俄罗斯这种产油大国,都动不了他们在原油定价上的地位?有人说,是因为他们以前搞殖民、军力强、占了很多地方——但其实你看现在,西方企业控制的油田,还有几个真有欧美军队守着?最核心的关键,其实很多人没注意到:美西方,是全球最早一批搞明白怎么开采石油、怎么提炼、怎么把一整条产业链全都握在自己手里的国家。
石油自19世纪70至80年代起,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而全球知名的几家化石能源巨头也大多在同一时期诞生。例如,埃克森美孚的前身——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于1870年创立,雪佛龙的前身太平洋海岸石油公司则成立于1876年。欧洲的主要企业出现稍晚,如英国的BP、法国的道达尔以及荷兰的皇家壳牌均于20世纪初成立,但它们依然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企业,这便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欧美国家很早就垄断了石油开采与炼化的全产业链,这不仅关乎谁能开采出石油,还涉及从生产到成品的整个复杂流程。他们率先掌握了勘探、钻井及高效开采的核心技术,并研发了关键的专业设备,例如深层钻井技术与深海平台技术。更为关键的是炼化环节,由于原油无法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复杂工艺转化为汽油、柴油和塑料等产品,西方企业早已研发并控制了这些核心工艺,同时主导了大型炼油厂的设计与建设,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决定石油的转化方式与最终产品类型。
这一早期布局不仅确立了欧美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还深刻影响了全球石油产业的发展路径。
而全方位的技术控制形成了一个闭环,产油国即使拥有资源,往往也依赖西方的技术和服务来开采;而由于缺乏先进的炼化能力,许多国家只能出口原油,再高价进口成品油和化工产品。这样一来,西方不仅通过技术出口获利,更通过定义产品质量标准、掌握定价关键环节,牢牢控制了全球石油市场的命脉。这种根植于技术壁垒的产业优势,使其影响力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或军事层面,成为了更持久和根本的霸主基石。所以后续其他发现石油的地区像加勒比海、中东,他们的石油储备虽然比欧美多,质量也比欧美高得多,但因为既没有开采技术,也缺乏炼化的产业链,这些国家只能把自家的油田低价卖给欧美企业,让他们来开采。
深入思考欧美通过技术壁垒垄断石油的案例之后,再重新审视可燃冰的应用前景,是否思路更为清晰?中国不仅具备从深海开采可燃冰的技术实力,还掌握了将其转化为甲醇并应用于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能力,这是否表明我们同样构建起了可燃冰领域的技术壁垒?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可燃冰方面建立的技术壁垒,其高度和深度远超欧美在石油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从欧美以技术手段控制石油供应的历史经验来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可燃冰的战略价值。中国已经掌握了深海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并能够将其转化为甲醇用于商业化,这显示出我们在该领域的技术主导地位。中国在这方面形成的技术障碍,其强度和复杂度甚至超过了欧美在石油行业所设立的标准。
回顾欧美利用技术垄断石油的先例,再分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否有了更深的领悟?中国不仅实现了深海可燃冰的成功开采,还具备将其转化为甲醇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能力,这意味着我们也建立了类似的技术壁垒。而且,中国在可燃冰领域的技术优势,比欧美在石油产业中的壁垒更为显著和牢固。
欧美石油工业的优势建立在相对容易开发的陆地与浅海资源之上,其技术设备虽复杂,但作业环境是常规的。什么压力、温度和地质条件相对稳定可预测,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全面工业化后,先进石油设备很快就追上欧美的原因。而可燃冰稳定存在于深海海底数百米的沉积层中,这里的水深可达数千米,意味着开采平台要承受巨大的海水压力,同时作业面还面临着接近零度的低温和极其脆弱的地质环境。这种极端条件对材料的抗压抗腐蚀性能、设备的精密控制以及整个生产系统的稳定性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任何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地层塌陷或气体泄漏。说白了,欧美石油壁垒是在“常规环境”下实现的高效开发,而中国可燃冰技术则首先要创造出一个能在“极端环境”中安全、稳定运行的工业体系。这套从极端环境勘探、安全开采到高效转化的全系统技术,其起步门槛和复杂维度天然就比传统石油工业高出一个等级。
此外,我国实现了全技术链的闭环突破,不仅通过“蓝鲸二号”等平台确保了极端环境下的安全开采,还自主研发出高效的低温催化技术,成功将甲烷转化为甲醇,直接打通了从开采到应用的关键环节。这一系列覆盖从海底资源获取到化工产品制造的全链条核心技术,其系统复杂程度和创新高度远超传统石油行业,因此构建起更为牢固和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
未来可能会有其他国家在可燃冰储量方面超越我国,但由于缺乏从开采到转化的完整技术能力,这些国家仍须依赖中国进行生产加工。这意味着我们将凭借技术上的垄断地位,掌握可燃冰时代的能源主导权和绝对话语权。正如以往美西方在石油时代对我国施加制约,未来中国也有能力以类似方式在可燃冰领域形成反制。
常言道,断人财路犹如伤人根本。美西方凭借高技术壁垒,在化石燃料领域获取了几个世纪的巨额利润,然而如今可燃冰即将成为替代能源,这不仅将切断其现有利益来源,更可以说是对其传统优势的根本性颠覆。
#热问计划#
亿操盘配资,忠琦配资,网上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